時間:2025-06-08 08:27 來源:華商網 閱讀量:12491
把醫院“種”進社區
費用按照社區醫院的標準收取,服務對標三級醫院的優質醫療服務。花最少的錢可以就近、擇優看好病,這就是衛星醫院的魅力所在。
“衛星醫院”建設是西安在全國率先推行的城市醫聯體建設新模式,由大型綜合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合作共建,探索實踐“資源下沉、基層首診、醫院手術、社區康復”醫療服務模式,形成“核心-衛星”協作網絡,將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至基層,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提升三級醫院運行效率,提升群眾就醫獲得感。
2023年初,西安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西安市醫療保障局聯合印發《衛星醫院建設試點工作方案》,2024年又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推動衛星醫院建設擴面增量提質的通知》。截至目前,西安各市屬醫院已陸續建成33所衛星醫院,輻射7個行政區和3個開發區。
當把三級醫院的優質醫療服務“種”進基層社區,衛星醫院的運行會帶來什么樣的變化?
西安市中心醫院醫生與青年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一起商討患者治療方案。
資源下沉
居民就醫體驗不斷改善
實力是核心,當社區診療的實力真正“硬核”起來,“到基層醫療機構看病是否靠譜”的擔憂就成了“過去式”。
5月28日上午,65歲的李師傅剛剛做完康復訓練返回病房。“以前覺得康復只能去大醫院擠床位,現在家門口就有大醫院的好醫生,真是做夢都不敢想。”李師傅輕輕摩挲著髖關節置換術后的疤痕,滿是感慨。
李師傅住的病房在西安市北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里還有一個名稱,叫西安市紅會醫院衛星醫院。
前些日子,李師傅不慎跌倒導致髖部骨折,在西安市紅會醫院做完手術后,醫生根據他的家庭住址,按照分級診療綠色通道,安排他到就近的衛星醫院進行康復治療。
走進李師傅的病房,床頭掛著的康復計劃表引人注目,這是西安市紅會醫院與北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合制定的,從康復進程到每日注意事項,每一項都寫得清清楚楚。更讓李師傅驚喜的是,在衛星醫院住院期間,每周都會有紅會醫院的主治醫生來查房,跟在紅會醫院住院一樣讓他放心。“像我這樣腿腳不便的患者,最擔心術后的康復和復查,沒想到現在在家門口就能繼續康復治療。這里環境好、很安靜、離家近,家人朋友來探視、送飯也很方便。”李師傅連連稱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保報銷比例還要更高一些呢,這筆賬咋算都劃算呀!”
這是西安市紅會醫院衛星醫院的日常圖景。如今,西安市紅會醫院已成立衛星醫院14所,開放床位433張,累計為1.2萬余名患者打通了分級診療綠色通道。
西安市紅會醫院醫生與未央區草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一起為患者換藥。
資源下沉
居民就醫體驗不斷改善
實力是核心,當社區診療的實力真正“硬核”起來,“到基層醫療機構看病是否靠譜”的擔憂就成了“過去式”。
5月28日上午,65歲的李師傅剛剛做完康復訓練返回病房。“以前覺得康復只能去大醫院擠床位,現在家門口就有大醫院的好醫生,真是做夢都不敢想。”李師傅輕輕摩挲著髖關節置換術后的疤痕,滿是感慨。
李師傅住的病房在西安市北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里還有一個名稱,叫西安市紅會醫院衛星醫院。
前些日子,李師傅不慎跌倒導致髖部骨折,在西安市紅會醫院做完手術后,醫生根據他的家庭住址,按照分級診療綠色通道,安排他到就近的衛星醫院進行康復治療。
走進李師傅的病房,床頭掛著的康復計劃表引人注目,這是西安市紅會醫院與北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合制定的,從康復進程到每日注意事項,每一項都寫得清清楚楚。更讓李師傅驚喜的是,在衛星醫院住院期間,每周都會有紅會醫院的主治醫生來查房,跟在紅會醫院住院一樣讓他放心。“像我這樣腿腳不便的患者,最擔心術后的康復和復查,沒想到現在在家門口就能繼續康復治療。這里環境好、很安靜、離家近,家人朋友來探視、送飯也很方便。”李師傅連連稱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保報銷比例還要更高一些呢,這筆賬咋算都劃算呀!”
這是西安市紅會醫院衛星醫院的日常圖景。如今,西安市紅會醫院已成立衛星醫院14所,開放床位433張,累計為1.2萬余名患者打通了分級診療綠色通道。
未央區草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專家指導
助力基層醫療技術提升
衛星醫院的運行模式,不僅緩解了三級醫院的接診壓力、讓基層醫療機構更好地發揮了作用,也讓基層醫生得到專家的指導,助力基層醫療技術的提升。
2024年10月,西安市中心醫院與青年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攜手打造衛星醫院,如今,這里的醫療服務正悄然發生著變化。
慢阻肺作為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然而,許多患者往往在疾病早期未能及時察覺,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從今年開始,每周五,西安市中心醫院呼吸科的專家都會來到衛星醫院,為居民免費篩查慢阻肺,幫助更多人及早發現慢阻肺的隱患,守護呼吸健康。
“不用再去大醫院排長隊掛號,在家門口就能看上市中心醫院的專家號,以往在大醫院里掛號,可不容易。”提起衛星醫院帶來的便利,社區居民紛紛點贊。骨科、內分泌科、老年病科……眾多科室的專家每周坐診,讓居民們直呼“驚喜”。
與市中心醫院合作后,青年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住院患者也明顯增多,市中心醫院的醫生前來坐診時,還會開展帶教查房,基層醫生從查體手法的細微差異,到診療思路的邏輯推演,在手中筆記本上快速記錄下要點,還特意拍下專家示范的神經反射檢查動作,反復觀摩學習,對疾病診療有了更深刻的認知。青年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務人員還前往市中心醫院進修學習,成功開展了頸部血管、四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等新項目。
同時,青年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與市中心醫院建立了檢驗送檢機制,部分此前在社區無法開展的檢驗項目,如今采樣后就能送到市中心醫院檢測,患者不用去市中心醫院排隊,拿到結果的速度也與在市中心醫院基本無異。
從家門口看專家、免費疾病篩查,到技術升級,衛星醫院正實實在在地提升著居民的就醫體驗,讓優質醫療資源真正走進社區、惠及群眾。
西安市中心醫院醫生在青年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診,為患者檢查。
“種醫院”更要注重種子的后期成長
辦好“家門口的醫院”是滿足老百姓的民生期待。這份期待,是對優質醫療資源的渴望,更是對醫療服務質量最樸素的需求。它提醒我們,醫療改革不是簡單的資源“搬家”,而是要讓每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真正“強筋健骨”;專家下沉不能是“蜻蜓點水”式坐診,而應成為扎根基層的“常駐軍”;技術下沉不是照搬設備的“表面功夫”,更需培育一支能熟練操作的“本土戰隊”;設備下沉不僅是硬件升級,更要實現與上級醫院的“數據互通”,讓診斷更精準、更高效。
如今,通過衛星醫院的建設,西安社區醫院的醫生能精準解讀CT影像,康復室里的儀器不再蒙塵閑置,越來越多慢性病患者也愿意主動把“健康檔案”留在社區,這正是“衛星醫院”的成功之處。
跑路少、看得好,還報銷多,這些散落在西安大街小巷的衛星醫院,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改變著這座城市的醫療生態。它們像蒲公英的種子,將優質醫療資源播撒到基層,在社區生根發芽,最終長成守護百姓健康的參天大樹。這是屬于西安百姓的健康新日常,也是醫療改革最溫暖的注腳。
醫療改革之路道阻且長,但只要我們錨定“實力提升”這個核心,用實實在在的技術、服務與信任,就能把市民眼中的期待之光,轉化為對“家門口醫院”的篤定與依賴。只有讓每一所衛星醫院都充滿“硬核”實力,才能讓百姓真正放下心來,在熟悉的街巷里,擁抱穩穩的健康和幸福。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