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7-11 21:33 來源:中新網 閱讀量:13252
社會高速前進,人們面臨不同的挑戰和壓力。醫療機構等不斷探索減壓方式。除了心理咨詢等方式外,音樂成為人們放松身心、減輕焦慮和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音樂療愈是目前頗受關注的話題,但一定要分清楚音樂治療與音樂療愈的差異。”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館長賈楊11日接受記者專訪時直言。怎么區分呢?賈楊認為,音樂治療是一種臨床輔助療法,是針對某種疾病的治療技術;而音樂療愈的范圍則很大,可理解為帶有導向性的音樂體驗,能使人心情舒緩、放松,但并不能治療疾病。
在連日走訪中,記者了解到,當下,上海的多家醫療機構紛紛探索、開展多種形式的音樂治療。比如:在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音樂治療師讓患者借助樂器,通過流動的音符平復心情。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人工智能音樂療愈+天然精油”跨學科合作治療室以“聲香協同”方式,探索為失眠、情緒障礙等患者提供更豐富、更具個性化的輔助療愈新選擇。
這位中醫專家表示,事實上,對于絕大部分人而言,音樂帶來的是愉快的感受,而非治病。中醫“五音”的基礎就是追求人的身心平衡,這和音樂療愈的基本觀念一致。在中國,傳統醫學經典《黃帝內經》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認為宮、商、角、徵、羽這五音分別對應人體的五臟。人聆聽特定音樂能夠實現身心的和諧與平衡。
--> |
“《黃帝內經》中構建的中醫陰陽五行體系,揭示了‘五音-五臟-五志’的對應關系:宮通脾為思、商通肺為憂、角通肝為怒、徵通心為喜、羽通腎為恐。”賈楊解釋,中醫強調“天人合一”,自然與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會給予人體正向的反饋,音樂所產生的身心效應也一樣:五音調和帶來氣機通達;五聲音階通過特定的聲波振動,調節臟腑氣機運行。這位專家舉例解釋,比如:角調木性音樂可疏解肝氣郁結,緩解焦慮抑郁;徵調火性音樂可振奮心陽,改善心悸神疲。《樂記》強調“樂者樂也”,說明音樂更通過“移情易性”調節七情平衡,給予人們身心愉悅的體驗。
如何讓音樂療愈走進更多民眾的生活?賈楊認為,需要通過制度保障與場景創新實現。他說,首先要引導民眾認識音樂的益處,科學、穩妥地選擇適合自己健康的音樂場景;其次,積極推動數字賦能,開發AI驅動的音樂處方系統,結合可穿戴設備實現生理數據實時匹配;同時,加強專業人才培養,提升音樂療愈服務的專業性和規范性,確保其在健康領域的有效應用。此外,推廣音樂療愈還需探索多元化應用場景,如社區活動、學校教育等,讓音樂療愈惠及更多人群。
在上海音樂學院,記者了解到,該校成立了人工智能音樂療愈重點實驗室,圍繞音樂療愈、聲音腦科學等多個前沿學科開展研究,致力探索人工智能賦能音樂療愈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創新應用。該實驗室青年學者研究項目“曲韻療夢閣——為失眠人群打造療愈頻道”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運算及終端處理,根據不同戲曲特征挑選聲波頻段,對應腦波頻段,結合聲音療愈的理念,二次創作中國傳統戲曲。
賈楊告訴記者,近年來,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集中力量讓古老的中醫文獻從書架上“走”下來,進入民眾的生活中。“我們致力將文獻中的精華,轉化為大眾看得見、摸得著的,能夠實實在在體驗的作品與活動。”他介紹,去年秋季,上海市中醫文獻館與相關美術館聯合推出《中醫正青春——文化藝術邀請展》,以繪畫、書法、雕塑等形式展現中醫的魅力。“今年,我們將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舉行《五音能量場,暗香隨弦動》音樂會,探索將交響樂、民樂與中醫五音、導引、香療等有機融合,復刻出《溪山琴況》所言之‘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的靈動意境。”賈楊透露,這也是中醫文獻寶貴內涵的現代詮釋,希望為民眾帶來獨特的沉浸式體驗。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