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7-17 01:08 來源:中新網 閱讀量:15797
最近,華語樂壇知名歌手在演唱會中自曝確診心臟疾病,每日需藥物控制。“心跳亂了節(jié)奏,夢也不自由”牽動不少歌迷的心。“心跳亂了節(jié)奏”在醫(yī)學上被稱為心律失常,就是心臟的起搏傳導系統出現異常,導致心跳過快、過慢或完全無序。當下,心律失常困擾不少民眾。
--> |
“心臟的跳動看似簡單,實則是一套精妙絕倫的電生理系統在運作。”上海市胸科醫(yī)院心功能科主任黃婧娟16日對記者解釋,竇房結作為“天然起搏器”,每分鐘發(fā)出60次-100次電信號,依次激活心房、房室結、心室,最終形成規(guī)律的心跳。這個過程如同交響樂團的精準協作,任何環(huán)節(jié)出錯可能引發(fā)心律失常。
根據2024年中國心律失常診療數據,中國每年有超1100萬人次因心律失常住院,其中房性心律失常占比過半,且呈現年輕化趨勢。“這種疾病的危害遠超想象。”黃婧娟指出,嚴重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顫)可導致心臟驟停,黃金搶救時間僅4分鐘-6分鐘;長期房顫會使腦卒中風險增加5倍,心力衰竭風險增加3倍。而反復發(fā)作的心悸、黑矇可能引發(fā)焦慮抑郁,形成惡性循環(huán)。
據悉,房顫或早搏等心律失常,常需服用β受體阻滯劑、胺碘酮等藥物,但藥物治療僅能控制癥狀,無法根治疾病。發(fā)生心律失常的原因是什么?對此,這位專家直言,心律失常的成因復雜,包括先天性因素和生活習慣影響,主要包括:心臟結構異常、代謝紊亂、生活方式以及遺傳因素。
據悉,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等疾病破壞了心臟傳導系統,引起心律失常;甲亢患者甲狀腺激素過量可引發(fā)房顫,低鉀血癥可能誘發(fā)早搏、室速等心律失常。熬夜、過量飲酒、長期精神壓力也會干擾自主神經功能,導致早搏頻發(fā)。此外,對于布魯加達綜合征等遺傳性心律失常,基因突變是罪魁禍首。
黃婧娟表示,生理性心律失常通常無需治療,而病理性心律失常必須盡早干預。判斷的關鍵在于癥狀是否伴隨器質性病變。這需要專業(yè)醫(yī)生結合心電圖、動態(tài)心電圖、心臟超聲等檢查綜合評估。
傳統觀念中,心律失常似乎是老年人的“專利”,但近年來,心內科門診卻涌現出越來越多年輕的面孔。2024年《中國心血管病健康與疾病報告》顯示,20歲-40歲人群心律失常發(fā)病率較2010年上升37%,其中30歲-35歲群體增幅最為顯著,其中不乏學生、白領和年輕創(chuàng)業(yè)者。對此,專家認為,這一趨勢背后,是現代生活方式對心臟健康的悄然侵蝕。
年輕人熬夜追劇、打游戲、加班已成為常態(tài),但心臟卻為此付出沉重代價。睡眠不足會打亂自主神經平衡,使交感神經長期處于興奮狀態(tài),導致心肌細胞電活動不穩(wěn)定。職場競爭、學業(yè)壓力、經濟負擔,讓年輕人長期處于“高壓鍋”狀態(tài)。壓力激素的持續(xù)分泌,會引發(fā)炎癥反應,損傷心肌細胞,增加心律失常風險。
此外,在黃婧娟看來,吸煙、酗酒、過度飲用咖啡因飲料,這些看似“提神”的行為,實則在透支心臟健康。尼古丁會刺激交感神經,使心率加快;酒精會干擾心肌細胞代謝,引發(fā)電活動異常;而咖啡因則可能誘發(fā)室性早搏。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運動過度或缺乏都可能引發(fā)心律失常。部分年輕人追求“極限運動”,如馬拉松、鐵人三項,但未經系統訓練的高強度運動,會使心肌需氧量激增,若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可能引發(fā)惡性心律失常。久坐不動、缺乏運動,又會導致心肺功能下降,心臟儲備能力減弱,增加心律失常風險。
據悉,隨著醫(yī)學技術的進步,心律失常的治療已從既往單純藥物控制邁向多元化精準治療。導管消融術、器械植入都是有效方法。對于房顫且腦卒中高風險患者,黃婧娟表示,“房顫消融+左心耳封堵”聯合手術既能恢復正常心律,又能防止血栓形成,預防腦卒中。針對反復房顫消融效果不佳的患者,“房室結消融+希浦系統生理性起搏”聯合手術,有效控制患者心跳頻率,最大限度保護心臟正常功能。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yè)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