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8-05 07:00 來源:中新網 閱讀量:19071
羊城晚報訊 記者張華報道:由伊蚊引發的基孔肯雅熱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近日,世衛組織發布的《2025年全球蟲媒病毒臨床管理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稱,隨著氣候變化、國際旅行增加和蚊媒棲息地擴大,基孔肯雅熱等蚊媒傳染病正突破傳統流行區域,不再局限于非洲、南亞和東南亞地區。WHO此前也警告,基孔肯雅熱病毒正在全球多地擴散,已有119個國家報告病例,約550萬人面臨感染風險。
--> |
《指南》提到,基孔肯雅熱潛伏期通常為4-8天,發病時往往來勢洶洶。患者常表現為發熱和關節疼痛(可伴關節腫脹),其他癥狀包括肌肉疼痛、頭痛、顯著乏力、皮疹(多為斑丘疹,成片)及惡心嘔吐等。另外,在實驗室檢查可見淋巴細胞減少伴輕度血小板減少,部分患者出現轉氨酶或肌酐輕度升高。
值得一提的是,關節疼痛通常從手腳小關節開始——手指、手腕、腳踝往往首當其沖,呈現出明顯的對稱性分布。嚴重時,連最簡單的日常動作如握杯子、擰毛巾都會變成巨大挑戰,這種關節痛被患者形容為“千萬根針同時扎進關節”或“關節被生銹的齒輪卡住”,不少患者甚至因為足部劇痛而無法正常行走。這種關節痛往往伴隨明顯腫脹,使患處看起來像充了氣的橡皮手套,觸摸時會感到發熱和壓痛。
《指南》介紹,雖然急性期癥狀多在7-10天內緩解,但約三成患者會遭遇長期的關節僵硬和不適。這種“后遺癥”可能持續數月之久,給生活質量帶來顯著影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65歲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及新生兒更易發展為重癥,可能出現心血管、神經和多器官受累等風險。
目前全球尚無針對基孔肯雅熱的特效抗病毒藥物,主要依賴退燒、止痛等對癥支持治療,因此預防顯得尤為關鍵。“不被蚊子叮咬,就是最好的預防!”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科專家周惠玲表示,如出現發熱伴關節痛等癥狀,請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