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8-07 01:42 來源:中新網 閱讀量:8109
隨著百姓健康意識的提升,如今不少中老年人的體檢套餐里多了一個項目——頸動脈檢查。但許多檢測出頸動脈狹窄的高齡患者,均沒有明顯癥狀。那究竟該不該治、怎么治?浙大邵逸夫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朱越鋒提醒,隨著狹窄加重,可能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表現為短暫的單側肢體無力、言語不清等,俗稱“小中風”。治療頸動脈狹窄的目標是改善血流、預防中風,目前國際前沿的新型微創技術可通過臨時逆轉血流并過濾斑塊碎片,顯著降低術中中風風險。
不久前,79歲的金奶奶在體檢中發現了右側頸動脈重度狹窄。看著檢查結果,她有點將信將疑,“我眼不花頭不痛的,怎么血管就堵住了?”子女得知后,堅持把她送到浙大邵逸夫醫院進一步就診。檢查結果顯示,其左側鎖骨下動脈起始部、右側頸外動脈起始部管腔重度狹窄。家屬有些為難:金奶奶年紀大了,還有一堆基礎疾病,這沒有癥狀的頸動脈要不要治,該怎么治?
朱越鋒介紹,頸動脈狹窄是一種常見的血管疾病,指頸部的主要供血血管——頸動脈因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內壁堆積斑塊,使血管變窄。頸動脈負責向大腦輸送氧氣和營養,狹窄會減少血流,甚至引發嚴重后果。它主要由高膽固醇、高血壓、吸煙、糖尿病、肥胖等因素引起,常見于中老年人,尤其是50歲以上人群。
專家指出,隨著狹窄加重,患者可能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更嚴重的危害是中風,因為斑塊可能破裂形成血栓,阻塞大腦血管,或小碎片脫落堵塞腦內細小血管。據統計,約20%的缺血性中風與頸動脈狹窄相關。中風可能導致永久性癱瘓、語言障礙,甚至危及生命。
“治療頸動脈狹窄的目標是改善血流、預防中風。”朱越鋒介紹,目前的主要治療方式包括生活方式調整,如戒煙、控制飲食、適度運動,降低體重,控制血壓、血糖和膽固醇;藥物治療,常用抗血小板藥物防止血栓形成,降脂藥穩定斑塊;以及手術治療,對于中重度狹窄,可選擇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通過手術剝離斑塊,恢復血管通暢;或頸動脈支架置入術,通過放置支架擴張血管。
根據檢查結果,金奶奶的頸動脈狹窄已達到重度,應及時手術治療。朱越鋒詳細介紹了兩種常規手術的優缺點:頸動脈內膜剝脫手術通過手術剝離頸動脈斑塊,療效可靠,預防中風效果好,再狹窄率低,適合癥狀性或復雜病例。但需頸部切口,創傷大,恢復慢,可能有神經損傷、出血等風險。頸動脈支架是微創介入手術,通過球囊和支架撐開血管,恢復快,適合高危患者,局部麻醉風險低。
考慮到金奶奶的年齡和病史,他更推薦一種國際最前沿的技術——經頸動脈逆流保護術。這是一種新型微創技術,其核心優點是逆流保護系統,通過臨時逆轉血流并過濾斑塊碎片,顯著降低術中中風風險,且手術創傷小,僅需頸部小切口,恢復快,手術時間短,局部麻醉適合高齡或高危患者,是近年來頸動脈狹窄治療的重要進展。
經過充分的溝通,金奶奶一家同意接受該手術治療。8月5日,朱越鋒團隊順利完成了包括金奶奶在內的浙江省前三例經頸動脈逆流保護術,另外兩位分別是74歲和89歲的頸動脈重度狹窄高齡患者,均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礎疾病。
據介紹,經頸動脈逆流保護術的核心關鍵是頸動脈阻斷后血液逆流的操作時間越短越好。專家指出,以往內膜剝脫手術和經股頸動脈支架手術都存在一定比例的嚴重并發癥發生率,而經頸動脈逆流保護術給高齡無法耐受內膜剝脫手術的患者帶來了基本相同的手術效果,為更多患者帶來了新的選擇。
--> |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