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8-07 11:47 來源:中新網 閱讀量:6794
耳朵發悶、嗡嗡作響,不少人誤以為是小事一樁。8月5日,武漢市第一醫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醫師李春麗在直播中緊急提醒:聽力損傷正加速年輕化!“近年門診觀察發現,突聾已非老年人專利,門診中年輕患者占比過半。熬夜、錯誤掏耳、濫用耳機、情緒焦慮等習慣,甚至用力擤鼻涕都可能讓聽力‘無聲告別’。”
--> |
突發耳聾?72小時是黃金自救窗
突發性耳聾并非只有“完全聽不見”這一種表現。李春麗表示,耳內悶脹感、持續耳鳴、不明眩暈都可能是突聾的警報。其核心誘因可能在于耳部血管痙攣——當情緒焦慮或壓力激增時,耳內血管過度收縮導致缺血,進而引發聽力驟降。此外,熬夜、耳機聲音過大等也可能引起突發性耳聾。“一旦出現癥狀,必須爭分奪秒就醫。”李春麗提醒,及早就診很重要,否則聽力損傷或將伴隨終身。確診后72小時內接受規范治療,70%患者聽力可顯著恢復;若拖延超過20天,療效將大幅降低。
藏在生活里的傷耳陷阱
“聽力的損傷總是在不知不覺中,看似平常的習慣正在悄悄摧毀聽力。”李春麗在直播中列舉了一些藏在生活里的傷耳陷阱并提出相應“保耳指南”:戴耳機追劇、聽音樂時,務必遵循“60—60—60法則”——音量不超過最大值的60%,單次使用時長≤60分鐘,環境噪聲超過60分貝時應禁用耳機。“在行駛中的地鐵上戴耳機需超85分貝才能聽清,這相當于電鉆聲,直接造成聽覺細胞永久損傷。”李春麗解釋。
掏耳朵這個“舒服的小動作”實則是在破壞耳朵的“天然屏障”。李春麗表示,耵聹能抗菌防蟲,且會隨咀嚼自行排出。頻繁掏耳易引發真菌感染,甚至鼓膜穿孔。李春麗建議,若耳癢難忍,可輕揉耳周緩解,切勿深入耳道。
值得注意的是,鼻子和耳朵通過咽鼓管相連,擤鼻涕時壓力太大也可能導致中耳炎。若確需擤鼻涕,正確做法應是依次單側按壓、輕柔清理。
科學護耳,三招防住“無聲偷襲”
守住聽力需主動出擊。首先,遠離環境噪聲。長期處于噪聲環境下,聽覺器官長期處在興奮狀態,促使聽覺功能極度緊張疲勞,造成聽力下降。而且噪聲環境容易使人心情煩躁、失眠,以致血壓升高、心臟排出血量減少,從而影響內耳供血,最終影響聽力。
其次,掌握應急技巧。游泳后耳道進水,可用吹風機低溫檔距耳30厘米吹干,或采用偏頭和“單腳跳”排水,亦可用棉簽輕輕蘸干外耳道口的水分。
最后,高風險人群需定期篩查。長期佩戴耳機者、從事相關噪聲工作的人群、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需定期檢測聽力,必要時加做耳鏡檢查。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