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9-05 01:32 來源:中新網 閱讀量:18094
幾個月前,65歲的何大伯靜靜躺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下稱浙大邵逸夫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的手術室里,等待成為一項嶄新術式的受益者。如今,這項融合AI導航、形態感知與柔性微創的“黑科技”,已在臨床實踐中展現出革命性力量。
“自引進浙江省首臺Ion形狀感知機器人支氣管鏡系統以來,我們不斷突破技術邊界,目前已成功完成130余例機器人輔助支氣管鏡手術。”浙大邵逸夫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陳恩國介紹。這一數字背后,是肺癌診療邁入毫米級精準時代的實證,更意味著無數像何大伯這樣的患者重獲治愈可能。
何大伯是一位特殊的患者。多年前,他先后經歷過兩次肺部惡性結節切除手術及放化療,當復查再次發現雙肺各有一個持續增大的高危磨玻璃結節時,身體狀況已難耐受再次手術。
“就像肺里同時埋著兩顆定時炸彈,卻找不到安全拆除的方法。”家屬這樣描述當時的困境。
后來,何大伯一家人來到醫院門診,希望尋求保留肺功能的微創治療方式。經過多學科討論,團隊考慮到何大伯的基礎體質以及雙病灶的快速生長跡象,最終決定采取先進的機器人支氣管鏡技術,為其實施雙側肺結節的冷凍活檢+消融術。
“這是一次‘一站式精準打擊’——雙側肺同步,活檢診斷與消融治療同步。”副主任醫師張冀松介紹,“這就是將以往需要分多次的手術操作壓縮至一次完成,極大減輕患者身心負擔。”
手術過程中,團隊首先通過患者術前的CT數據,構建出精細的三維肺部“數字地圖”,人工智能算法自動規劃出最優手術路徑。隨后,在機器人系統的精準控制下,直徑僅3.5毫米的柔性導管沿著支氣管的自然腔道,穿越8級支氣管屏障,同時抵達雙肺深處的目標結節,實現了活檢與消融的同步完成,全程僅耗時2.5小時。
術后24小時復查CT顯示,雙肺病灶消融充分,完全覆蓋目標結節,且沒有出現氣胸、出血等并發癥。得益于這項技術的精準性和安全性,何大伯第二天就順利出院了。更令一家人慶幸的是,隨后的病理結果確診為雙原發肺腺癌,而由于發現及時并通過微創手術獲得根治,何大伯不僅避免了傳統手術的痛苦,更無需承受后續放化療的負擔。
張冀松解釋道,傳統支氣管鏡手術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如何在患者呼吸時保持器械的精準定位。而這項新技術讓醫生如同擁有了“機械手”,可以在動態變化的支氣管環境中精準操作。
機器人支氣管鏡技術的普及,不僅極大拓展了呼吸介入領域的診療范疇,更推動肺癌診療從“經驗導向”向“數據導向”轉型。其無創、精準的特性,尤其適用于早期肺癌篩查及疑難病例診斷,為肺結節消融治療、肺癌局部治療提供了全新平臺。
--> |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