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8-07 12:53 來源:中新網 閱讀量:15682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梁超儀 通訊員景世來、饒逸
8月7日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立秋后,自然界的陽氣逐漸收斂,生活作息需順應“秋收”的規律進行調整。廣州市胸科醫院中醫科主任潘靜潔主任醫師提醒,秋天以潤燥為主,飲食調理應先從清補開始,再慢慢過渡到溫補“貼秋膘”的階段。秋天也是感冒、腹瀉、流感常發的季節,應重視藥食同源,營養搭配均衡,增強體質提高個人的免疫力。
晝夜溫差變化大
適當保暖防風寒
--> |
潘靜潔介紹,立秋之后,晝夜溫差會逐漸增大,尤其早晚較涼,需及時增添衣物,避免穿露肩、露臍裝,防止風寒入侵,“尤其要護好肩頸、腹部和腳部,這些部位易受寒氣侵襲,引發關節不適或腸胃問題。”
秋季提倡“早睡早起”,早睡可順應陽氣收斂,幫助恢復體力;早起能承接陰氣舒發,讓身體更好地適應清晨的涼爽,減少秋乏感。可選擇溫和的運動如散步、慢跑、太極拳等,清晨或傍晚進行,既能促進氣血循環,又避免因劇烈運動出汗過多而耗傷津液。運動后及時擦干汗水,更換衣物,以防受涼。
清補調理體質
預防感冒腹瀉
“嶺南的秋天,并不是一下子過渡到秋燥,而是從潮濕到干燥循序漸進的。”潘靜潔提醒,在夏天比較濕熱的狀態下,人們飲食中喜歡祛濕食材,隨著立秋到來,中醫認為“秋主肺”,立秋后氣候漸燥,易傷肺津,飲食調理重在滋陰潤肺。
此外,秋季人體水分蒸發快,需多喝溫水,也可飲用淡茶、秋梨膏水等,保持呼吸道濕潤,避免過度飲用冷飲,以免刺激肺部和脾胃。
在夏秋交接的階段,由于夏季貪涼多食寒涼食物,脾胃易受損,立秋后“貼秋膘”需循序漸進,應先調理脾胃再進補。在采取先清后補的原則下,初期可食用山藥、小米、南瓜、芡實等健脾養胃的食物,如山藥小米粥、南瓜蒸百合,幫助恢復脾胃功能,減少腹脹、腹瀉等問題。飲食上避免突然大量食用肉類、油膩食物,可先從瘦肉、魚類、雞蛋等易消化的優質蛋白開始,如清蒸鱸魚、雞蛋羹,逐步增加營養攝入。對于辣椒、花椒、生姜、羊肉等辛辣或溫熱食物易生燥火,加重肺部干燥,立秋后應減少攝入。
潘靜潔表示,立秋后,可以適當增加蓮子、百合、沙參、玉竹等滋陰潤肺的食材。秋季也是感冒、腹瀉、流感常見的季節,一方面應注重飲食均衡提高個體免疫力,另一方面可少量食用黃芪、黨參等補氣食材,如黃芪燉雞湯,增強肺氣和免疫力,但需注意避免過量上火。
立秋食膳推薦
百合蓮子山藥粥
食材:百合15克、蓮子15克、山藥200克(去皮切塊)、粳米50克、小米30克、冰糖適量。
做法:百合、蓮子提前用清水浸泡30分鐘;粳米、小米洗凈備用。鍋中加約1000毫升清水,放入粳米、小米、蓮子,大火煮沸后轉小火煮20分鐘。加入百合、山藥塊,繼續煮15~20分鐘至食材軟爛,根據口味加少許冰糖調味即可。
功效:百合潤肺養陰,蓮子健脾安神,山藥補脾胃、益肺腎,三者搭配可兼顧養肺、健脾,適合立秋后大眾日常食用,尤其適合脾胃較弱、易口干舌燥的人群。
沙參玉竹飲
材料:南沙參5克、麥冬5克、玉竹5克、川貝母3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南沙參、麥冬、玉竹洗凈,放入茶壺中,加入約500毫升沸水,燜泡15分鐘;倒入杯中加入川貝母粉末攪拌均勻,據口味加少許冰糖,代茶飲用,每日1劑,可反復沖泡。
功效:以多味滋陰潤肺藥材配伍,針對性養護肺津。適合秋季易出現咽干口燥、干咳少痰、皮膚干燥等秋燥癥狀的人群飲用。
小貼士:川貝母研粉后更易析出有效成分,口感也更易接受;脾胃虛寒者可減少用量,或加入1~2片生姜調和寒性。
麥冬雪梨燉瘦肉湯
食材:麥冬8克、百合10克、雪梨 1 個、豬瘦肉250克、干無花果2顆、生姜2片、冰糖少許。
做法:豬瘦肉洗凈切塊,冷水下鍋加生姜片焯水去血沫,撈出瀝干;麥冬、百合、無花果洗凈,與瘦肉一同放入燉盅,加約500毫升清水;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燉 1 小時,加入雪梨塊,繼續燉30分鐘,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麥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百合潤肺止咳、安神定志,搭配雪梨生津潤燥、無花果健脾益胃,既強化潤肺功效,又兼顧脾胃調理,瘦肉中和藥材寒性。尤其能緩解秋燥引起的咽干、干咳等不適。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